朱海霞,汉族,九三学社社员、博士,教授(三级),注册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保护规划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员,澳门十大老牌信誉平台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赴筑波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前桥国际大学(日本)、富特旺根应用技术大学(德国)、纽卡斯尔大学(英国)、英国国际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进行访问、培训或交流。曾赴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希腊等多个国家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产业发展交流或考察。曾承担的主要专家工作有全国专业学位评估专家(城市规划),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教育部科技进步提名奖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评审专家、陕西省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专家、陕西省社科项目鉴定评审专家、陕西省发改委项目评审专家、陕西省住建厅项目评审专家、陕西省扶贫办项目评审专家、西安市决策咨询团特聘专家、西安市社科结项评审委员、中西部经济发展规划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成员、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评审专家、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学报审稿专家等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科学研究项目和各类委托项目50余项,出版教材8部、著作14部,发表重要学术论文60余篇,形成重要咨询报告30余份。获省科学技术奖2项、西安市科学技术奖1项、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2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西安市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1项,省城乡规划设计奖2项,优秀教学成果奖评4项,其它奖多项。
担任导师情况:现为人文地理学博士生导师,城乡规划、人文地理、区域经济学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
承担的主要课程:《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与产业》、《文化地理学》、《城乡规划运筹学》、《城市经济学前沿问题》、《空间经济学专题》、《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与区域研究专题》、《区域开发与规划》、《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前沿》、《区域发展与空间规划》、《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发展规划》、《规划实务》等。
主要研究方向:城乡经济与城乡规划、农村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文化空间与经济空间、区域发展与城乡空间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规划。
主要研究领域:文化空间与经济空间耦合、城乡经济与产业,城乡区域发展与空间规划、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规划、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大遗址文化空间规划、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空间规划、大遗址保护与乡村规划、产业及园区建设运营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及文物影响评估、区域发展管理、区域发展与城市治理。
主要课题
一、主要教学研究项目
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的主要教学项目有:澳门十大老牌信誉平台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现代管理学原理”、“运筹学”、陕西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管理运筹学”、澳门十大老牌信誉平台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实训式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城乡规划社会调查”等等。
二、主要科学研究课题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及相关规划
主持和参与的主要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农地流转集中与农民职业保障机制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农业经营形式与经营方式”、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关中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及其政府支持保护体系研究”、陕西省教育厅项目“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管理创新”、陕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项目“贫困地区农村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研究”、西安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西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评析与地方政府管理行为研究”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农村区域开发、发展规划及产业园规划设计、大遗址保护与乡村规划等等。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空间规划研究
主持和参与的主要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特色文化空间构建的黄河流域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空间规划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与管理机制研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大遗址价值取向与管理体制关联性研究—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渭河流域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空间优化机理与空间规划模式选择研究”、陕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关中大遗址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曲江模式的应用及完善研究”、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特色文化空间构建的陕西关中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空间规划机制优化研究”、陕西省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实施大遗址文化产业的关键技术研究”、陕西省教育厅项目“我省大遗址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运营管理创新”、“大遗址保护与旅游生态环境模式建设研究”、“陕西省文物产业组织发展现状分析与经营管理创新”、西安市软科学项目“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以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陕西省文物管所现状调查与标准化建设研究”、“陕西省文物管理所标准建设与管理职能研究”、“陕西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关于推进宁夏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课题研究”、“陕西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路径与模式研究”、“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大明宫为例”、“大明宫遗址公园旅游目标定位研究”、“阿房宫遗址公园规划前期研究”、“阿房宫遗址周边区域建设计划和旅游规划研究”等等。
(三)区域发展与空间规划、产业及园区建设运营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及文物影响评估
主持和参与的主要项目有:“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保护规划”、“宁夏黄河流域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宁夏灵武市水洞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华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唐光陵文物保护规划”、“汉霸陵文物保护规划”、“永垣陵保护管理规划”“新寺遗址保护管理规划”、“古渡遗址保护管理规划”、 “下河西遗址保护管理规划”、“汉杜陵文物保护规划”、 “汉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汉杜陵(雁塔)区域发展规划”、“大唐牡丹产业示范园概念规划”、“朝阳市凤凰山景区概念规划”、“阿尔寨石窟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水洞沟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西夏王陵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文物影响评估”、“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文物影响评估”等等。
主要成果
一、主要教材与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主要教材有:《管理学》、《运筹学》,《现代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林业经济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学》等;发表的主要教改论文有: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经济与产业实训式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实训式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运筹学教学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如何正确看待现代管理中的“古典热”现象”、“从日本MBA教育看中国MBA的发展”、管理科学专业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等。
二、主要著作
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农业经营形式论》、《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与管理机制》、《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大明宫遗址区为例》、《曲江文化产业运营模式与大遗址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大遗址保护与遗址文化产业发展---以汉杜陵雁塔区域发展为例》、《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21)》(陕西文化蓝皮书)、《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10)》(陕西文化蓝皮书)、《2020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2009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2012西安经济发展报告》(经济蓝皮书)、《2014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陕西大遗址保护的探索与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区域比较管理学》(译著)等等。
三、主要科学研究论文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方面
主要论文有:“对农地承包经营“稳”中求“活”的探讨”、“陕西省关中地区特色农业定位分析”、“特色种植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评析——以陕西关中为例”、“陕西关中畜牧业产业化中的多组织运作模式分析”(人大复印期刊转载)、“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基于应对WTO规则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管理创新——以陕西省为例”(人大复印期刊转载)、“农业经营形式及其在林业经营中的适应性”(人大复印期刊转载)、“政府适度干预与我国市场化农业经营形式的有效变迁”(人大复印期刊转载)、 “关于农民负担问题调查与思考”、“对我国农业经营形式发展的评析与启示”、“农村社区农林业经营形式的比较研究”、“论农业产业化对工业经济发展的促进”、 “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陕西省域经济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促进我国西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分析与建议”、“遗址保护与乡村规划协同决策支持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以秦东陵遗址区军王村为例”等等。
(二)大遗址保护与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方面
主要论文有:“基于特色文化空间构建的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空间规划机制体系分析模型研究”、“基于特色文化空间构建的大遗址保护与文旅融合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大遗址文化空间构建评价与分析”、“后疫情时代基于特色文化空间构建的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空间规划机制研究”、“后疫情时期的遗址保护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黄河流域陕西段为例”、“遗址保护与乡村规划协同决策支持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以秦东陵遗址区军王村为例”、 “保护性利用影响下的大遗址周边地区社会空间演变——基于空间生产视角”、“共享目标导向的遗址公园规划策略探索与应用”、“文化产业集群的空间规划与布局策略研究——以汉长安城遗址区为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动力因素与政府管理机制设计的建议”、“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管理”、“遗址展示中的互动性体验方式研究”、“大遗址互动性体验展示方式选择策略”、“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特质分析”、“汉杜陵雁塔区域发展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构想”、“论城市经营与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塑造——兼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途径:建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构建大遗址区和谐社会的创新途径—以汉杜陵为例”、“汉杜陵雁塔区域发展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构想”、“汉杜陵区域功能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布局”、“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发展战略研究”、“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评价的理论思考”、“大明宫5A级景区综合评价及建设路径选择”、“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特质分析”、“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效果评价及对策建议”、“大明宫遗址旅游开发目标定位探析”、“汉杜陵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及地方政府职责研究(陕西·2008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大会发言论文)”、“陕西关中遗址文化产业体系构建及其优化”等等。
主要获奖
一、主要教学科研获奖
主要获奖有“曲江模式在陕西关中大遗址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应用于完善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省软科学类未设一等奖项)和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陕西高校科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汉杜陵万亩生态林建设与区域发展(调研报告)”获第三届陕西科技调研成果奖、“现行农业经营形式在林业经营中的适应性”获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农业经营形式论”获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陕西省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系列研究(系列成果)”获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大遗址保护与遗址文化产业发展--以汉杜陵(雁塔)区域发展为例”获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以大明宫为例”获西安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城市经济学实训式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澳门十大老牌信誉平台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贯融的城乡规划一流专业“1335”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澳门十大老牌信誉平台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
二、主要规划获奖
主要获奖有“杜陵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2017-2035)”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三等奖、“杜陵文物保护规划”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宁夏灵武市水洞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报告”获陕西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等。
三、其他主要获奖
2002年入选为澳门十大老牌信誉平台“112”人才;2013年获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机制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获陕西省统战工作优秀调研成果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