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海作为中亚两条最大内陆河(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尾闾湖,是亚洲仅次于里海的第二大内陆咸水湖,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湖泊面积急剧萎缩,给当地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王宁练教授团队的杨雪雯博士等人定量分析了1960年以来咸海面积、水量的变化情况,并从气候变化、冰川变化和人类活动三方面探究了咸海面积、水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960–2018年间,咸海的总面积由68,478 km2持续萎缩至8,321.50 km2,减少了约87.85%,总水量损失达到约1,000.51 km3;自1986年分裂为南、北咸海之后,南咸海即咸海的主体部分持续萎缩,面积和水量分别减少约33,400 km2和329.14 km3,而北咸海的面积和水量均有小幅度的增加。通过对咸海流域的气候要素、冰川物质平衡及灌溉面积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咸海流域强烈的人类活动,主要表现为灌溉用水和水库储水量的持续增加,是导致咸海长期面积、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在中亚地区气候继续向暖湿变化的背景下,咸海流域应尽快调整当地目前以灌溉为主的农业用水结构,否则,如果冰川融水在2050年前后达到峰值后,咸海很有可能再次面临干涸。该研究成果受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XDA20060201,XDA19070302)等项目支持,已在农林科学Top期刊《CATENA》发表。
图1 1960–2018年咸海面积变化
图2 1960–2018年咸海水量变化
原文来源:https://doi.org/10.1016/j.catena.2020.104566